close
[佛法] 達摩壁觀
達 摩祖師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得到神光慧可大師斷臂求法,然則祖師如何指導慧可用功呢?祖師就是以一句「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作為 慧可用功的心法。但慧可是一位滿腹經論,聰明靈俐,辯才無礙的大法師,他自恃慧解舉世無雙,起初不肯老實依祖師此偈修行,反而搬弄般若,作口頭三昧,談心 說性,論空道妙,說出種種心性禪理機鋒,欲令祖師印可其見。然多番呈見,達摩祖師總是不肯。經數年後,慧可忽悟前非,醒覺此偈莫非有妙旨乎?於是放下輕慢 之心,虔恭踏實的依偈修行。
即從文字般若而隨文入觀,起觀照般若:
「外息諸緣」:外於相而離相,不為五欲六塵之境所染。
「內心無喘」:內於念而離念,內心即無六塵緣影之妄念。
「心如牆壁」:外不住境,內無妄念,即心不動,凝住壁觀。
所謂心如牆壁者,即制心一處, 凝住不動,猶如牆壁,正念現前,不起二念。
如《黃檗禪師宛陵錄》云: 「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 百丈也云:「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兀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
這都是「壁觀」的意義,是凝心、安心、住心的譬喻。
「可以入道」:如是即離塵勞煩惱之流,而入法性之流。
如金剛經云:「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又如楞嚴經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以上都是入道之描述,當行者修至「入道」位後,再加功便能破見惑而「見道」。「見道」後便要「修道」,從性起修是為真修,修道破惑而「證道」。如破思惑而證阿羅漢果,破塵沙惑而證菩薩果位,破一品無明惑而證初地菩薩,破盡根本無明而證佛果。
話說慧可依偈修行,不久將五欲六塵全部離了,即得見道,即啟達摩祖師云:「弟子此回始息諸緣也。」
祖師知其已悟,更不窮詰,只曰:「莫不成斷滅去否?」
慧可曰:「不成斷滅。」
祖師曰:「何以驗之云不斷滅?」
慧可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
祖師曰:「此乃從上諸佛諸祖所傳心體,汝今既得,更勿疑也。」
如果不肯離五欲,又怎能見到清淨的佛性呢?無論怎樣談心論性,都只是空言,一定要離五欲六麈,才可見到清淨的佛性。達摩祖師只用「外息諸緣,內心無喘」一偈,便度化了慧可大師明心見性。
達摩祖師之「壁觀」,素來眾說紛紜,有人說它屬於小乘禪法,有人說它屬於大乘禪法。
印順法師在《中國禪宗史》一書中,解釋「凝住壁觀」說:「心如牆壁」,不管外面是怎樣的境界,我的心就跟牆壁一樣不能動搖,這叫「凝住壁觀」。所以達磨祖師面壁,不管是牆壁的裡或外,對達磨祖師來講,都一樣的自在。
中 台禪寺惟覺法師則有如下開示:「凝住壁觀」,堅住正念,任心自在,就是凝住壁觀。「凝」就是把心收回來,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住」就是堅住、安住。在漸次 修證的方法上有九住心,凝住是初初開始保持不動,就等於內住;由內住,然後續住,繼續保持這個心不動。凝住就是把心收回來,凝結在一個地方,這就是「壁 觀」。
很 多人認為打坐時面對牆壁就稱為壁觀,這是錯誤的解釋。這念心能保持不動,才是壁觀。「觀」是觀照、注意、覺觀。「壁」是這念心像牆壁一樣不動,只有這一 念,沒有第二念。打了瞌睡,馬上動一動,這就是觀;瞌睡來了,告訴自己絕對不再打瞌睡,知道不再打瞌睡就是觀。這念心始終保持不動,不起心動念,不打瞌 睡,這就是凝住壁觀;睡覺時能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也是凝住壁觀。所以,不是一定要面對牆壁才叫壁觀。
「壁觀」者,即心不動也,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是以「壁觀」實通達世間禪、小乘禪、大乘禪,乃至出世間上上禪之要道也,豈可不如實修之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