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共同發心念佛 -- 祈請淨空老和尚長久住世,世界無災祥和  請共同發心念佛 -- 祈請淨空老和尚長久住世,世界無災祥和 淨空法師已預知時至,住世僅有兩年
轉載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一集)2010/7/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91 begin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02-039-0091 end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本集中有重要開示,敬請關注內文中加粗、加紅部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零三面,倒數第六行看起: 「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正如《佛地論第二》云:先說聲聞,後說菩薩。聲聞眾者,近對世尊,親受化故。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 是 故諸經多是先聲聞,而後菩薩。」這個意思前面我們也都提到,結集經藏的時候,前面六種成就是世尊交代的,列上首完全是表法。從聲聞菩薩眾當中我們就知道這部經的性質,這部經世尊要教我們哪些法門,從表法的人都能看到。像前面講的「了本際」,他代表的是自性,本際就是本性,了就是明瞭,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表這個意思,一生成就。通常看得最多的是舍利弗跟目犍連,幾乎每部經都有他們兩位,那就代表自性的智慧、自性的神通;也就是六根它本能是沒有障礙的,眼見,我們能夠見到遍法界虛空界,能夠見到自性,有這麼大的能力,六根的根性都不可思議。迦葉表禪淨不二,阿難尊者代表多聞第一,讓我們看到這些人就曉得這部經的重要性,我們學習這部經能夠達到怎樣的境界。 今天我們看菩薩眾,「又有普賢菩薩」,把普賢擺在文殊的前面,跟《華嚴經》一樣,《華嚴》也是普賢擺在第一,文殊擺在第二。普賢代表行門,文殊代表解門,換句話說,這部經重在實行,要真干,重在行門。我們看黃老居士的註解,「菩薩乃梵語之略存」,這是梵語裡面,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它簡化,「具足應雲摩訶菩提質帝薩埵」,上面還加個摩訶,摩訶是大的意思。「菩提質帝薩埵」,摩訶翻譯為大,菩提翻譯為道,質帝翻譯為心,薩埵翻譯為眾生或者是有情,合起來就是「大道心眾生」,這個在大乘教裡面叫古譯。古今是用玄奘大師來代表的,玄奘大師以前叫古譯,玄奘大師以後叫今譯。我們看註解裡講古譯跟今譯,意思在此地,不是現代。古時候翻為大道心眾生,玄奘大師把它翻作覺有情,因為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眾生。他情沒斷,情識沒斷,就是還沒有能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沒有做到轉八識成四智,這樣的菩薩叫菩提薩埵,他是覺悟了。如果他要是轉八識成四智,那就稱摩訶薩,摩訶薩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佛。所以「簡稱菩提薩埵,義為覺有情」,覺有情是玄奘大師翻的,玄奘大師以前翻為大道心眾生。 「同佛所證之謂覺,無明未盡之謂情。」這個地方全都是講的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怎麼叫無明未盡?無明的習氣沒盡,無明真的斷了,不起心不動念,可是習氣還是有。他們住在哪裡?他不住在十法界,他在十法界之外,他住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說諸佛如來,實在講就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無明斷了,證得法身,這個四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到方便土、到同居土,那是度化眾生的,那是眾生有感,十法界的眾生有感,四聖法界是方便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所以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準確得很,有感就有應。感應有四種,前面我們都講過,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這四種。我們凡夫煩惱太重、習氣太深,我們跟佛菩薩有沒有感?有感,他有應,有應我們不知道。我們顯感,他是冥應,冥感冥應我們都不知道,都不能夠覺察,所以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我們,冥冥當中在保佑我們。如果是顯應那就很明顯,你看到、你聽到了,你心裡感覺到了,那就很明顯。明顯的有,不是沒有,同修當中常常有些人,這都是屬於感應。所以無明未盡這句我們一定要曉得,他是習氣沒有斷盡。 「又覺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眾生」,這是覺有情的又一個意思,這是對教化眾生來說的,前面是自受用,這是他受用。用什麼來教化眾生?用佛法。所以我們在此地看到,這是給我們學佛的人一個很好的榜樣,菩薩教化眾生,不離佛陀的教誡。那菩薩講的跟佛講的不一樣,語言可以不一樣,意思沒有不一樣,這是佛四依法講的「依義不依語」。而不是像複講,複講一定要依義又要依語。菩薩教化眾生可以依義不依語,你才能契機,否則的話就不契機。依義又依語那是什麼?那是複講佛菩薩所說的經,要給大眾有信心,我沒有改動佛菩薩所說的一個字,完全照說,這是建立信心,是這個意思。如果幫助眾生理解,這是活活潑潑的,那就應當依義不依語。給他解釋,經文絕對正確,沒在上加一個字,可是講解是活活潑潑,要把意思講明白,要他能夠真正體會得到。所以有情,就是所教化的這些眾生,這是有情眾生,他們的煩惱習氣都沒斷。 「利生為急,廣度群生同登大覺,故謂覺有情」,這個意思比前面意思更好,菩薩確實發大菩提心,把幫助別人、成就別人放在第一位,希望別人先成就、希望別人早成就。地藏菩薩就代表這樁事情,「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們看看《地藏經》,你展開經本,地藏菩薩裡面列的上首大眾,那是一切經裡面你看不到的,十方諸佛如來都來參加法會。那些諸佛如來是什麼人?全是地藏菩薩的學生,地藏菩薩的學生全都成佛了,他還在作菩薩。這是告訴我們,菩薩的心量應該如是,自己何必著急成就?真的是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幫助根熟眾生,讓他們先成佛,根性沒有熟的幫助他成熟,沒有根性的幫助他種善根。菩薩的心願是圓滿的,真的是不捨一人,有緣的,菩薩度他,沒有緣的,菩薩跟他結緣,來生來世就有緣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特別是大乘,尤其是淨宗,淨宗要以彌陀本願為自己的願力,阿彌陀佛確實不捨一人。所以菩薩的意思是覺有情。「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這省略的,中國人喜歡簡單,所以用菩薩,尾音都省略掉了。 下面說,「雲何為大道心眾生」,這是為我們解釋,古譯的,「以具四種大故」,這就是菩薩一定是具足這個四大。「四種者」,《清涼疏》裡講得好,「一者願大,求大菩提故」。這是菩薩第一個條件,這個大願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發菩提心,這就是願大。菩提心,我們現在講的比較清楚,多加了幾個字,真誠心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本體,真誠,真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偽的。學佛,如果是學大乘,那我們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萬物,一定要用真誠心。真誠心的自受用,就是我們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正覺,自受用,用真誠心對自己,清淨平等覺;對別人,對別人是大慈大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方法幫助別人離苦得樂,這是菩提心。 現在這個世間眾生,他遭的苦難太多了,苦難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那就曉得了,我們用什麼方法幫助他?幫助他覺悟。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覺悟?身行言教。釋迦牟尼佛一生做的榜樣,我們要能看得懂,要能向他學習,他身行的就是他所說的,他所說的他全都做到,一點都不假,表裡一如。佛有沒有為自己?告訴你實話,就是為自己。一切眾生是自己,自他不二,為他才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是不知道為自己,那就錯了。所以教我們覺悟,覺悟什麼?覺悟不二法門。整個宇宙是一體,《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說的,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同一個心、同一個願、同一個智慧,乃至於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沒有一樣不相同。這是大乘教裡面,佛教導我們真正認識自己,自己跟整個宇宙是一不是二,永遠分不開,眾生有難是自己有苦難,眾生離苦是自己離苦,眾生得樂是自己得樂,自他不二。所以你如何能入佛門?你看看經論裡面所說的,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就入門。八十八品見惑分為五大類,頭一個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個身不是我,錯了。諸佛如來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證得法身,什麼叫法身?法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我的身,這叫法身。執著這個身是我,把別的身都丟掉,好像你身上一樣,你執著一根汗毛是我,其他的都不是我,我們說這個人迷了。我們現在就是個迷人,不知道整個宇宙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一心一智慧。 第四個條件是「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這一看這個四大,德大難。我們怎樣才能具足一乘一切功德?給諸位說,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不是說一心,一心不容易做到,一向,一向專念你就具足一乘諸功德,這個一乘是一佛乘。只要你心裡有阿彌陀佛,你就具足一乘諸功德;不是大乘,大乘比不上一乘,大乘是菩薩,一乘是諸佛如來。這是無比殊勝功德,不難!
 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地球發生災難,美國宇航局,應該就是太空總署,這些科學家告訴我們,他們說很可能發生的,就是銀河對齊,馬雅人講的預言,他們講的是二0一二,太空總署這些科學家說不是二0一二年,而是二0一三年。他也給我們一個警告,最可能的,太陽風暴會把地球上造成嚴重的損害。所有科學設備,可能因為電沒有了,全球電沒有了,凡是用電器的,像現在飛機輪船、通信,衛星通信全都沒有了;像我們住在高樓,電梯沒有,家庭所使用的電器用品統統沒有,電燈也沒有,電話統統都沒有了,會帶給我們這樣的困難。估計這個災難要多少時間才能恢復?估計應該是十年才能恢復,這個麻煩很大。而我們白天看不到太陽,一片漆黑,他說大概是三、四個月到半年的時間看不到太陽,可能會碰到這樣的災難。所以我們的學佛人,我給幾個比較親近一點同修,我常常告訴他們,我們心裡面沒有恐怖、沒有恐懼,我們不貪生不怕死,我們要把往生的日期訂在哪裡?訂在二0一二的年底。如果這個發生了,發生了我們就提前走,這災難對我們有好處,幫助我們提前了,就告訴我們要趕快,遲了就來不及,又搞輪迴,搞輪迴太苦,我不再搞輪迴了。
諸位你們的時間還很久,長命百歲,我的壽命只有兩年。這也是時間都訂了,也預知時至,徹底放下,該做的事情,積功累德趕快做,不能再做煳涂事了。所以我把這個時間挪出來,跟大家在一起學《大乘無量壽經》,希望這部經能夠流傳後世,我有這個信心,普度往後還有八千多年的眾生。法不會滅的,眾生回頭了,佛菩薩就來了。這一條我們瞭解,《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傳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