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的社會責任

作者:心慧法師
原載:《法音》2006年第4(總第260)21


 


一、由發心中去承擔責任


 


經常對信徒們說要“發心”,但是很少要求他們承擔起“責任”,更忽略責任之重要性。所謂發心容易持久難,應該把發心所做之一切,看作是自己理所當然之事,就能作為個人需要承擔之一種責任。


 


比如說船隻遇到海難的時候,船就要沉沒了,船上的人開始逃生,但是最後一個離開船隻的必定是船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維護船上人員生命的安全,就是他的責任。所以當船長的人,甚至要與其所負責的船隻共存亡。為什麼呢?因為這也是他的責任。


 


平常認為發心是一種義務,於是開心就發心,不開心就不發心,這是一種流弊;現在,要在“發心”後面加上兩個字“責任”,因為發心就蘊含著責任。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家務也好,事業也好,都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弘法利生是理所當然應該負擔的責任。什麼叫做責任?有以下三個定義:


 


(一)責任是利他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佛弟子的責任是利他的行為,是勇者的擔當,好比船長重視其責任更甚於生命一樣。


 


(二)責任是本分


 


佛弟子應該為佛教、為社會、為眾生負擔責任。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佛弟子,理應學習佛陀之言行、行菩薩道。佛教的存亡繼絕,就是佛弟子的責任。


 


(三)責任是義務


 


負責任的人,都是能者;不負責任的人,不管他學問多好,都是庸才。守衛看門,也有其責任。負責任不是你願意或是不願意,而是做人的義務。


 


父母生兒育女,養之教之,因為這是父母的責任。有些父母把恩愛給兒女,並不希望兒女回報,因為他把教養兒女的責任看作是義務,盡了義務才會心安。


 


二、佛弟子的社會責任


 


佛弟子要盡義務來承擔起責任。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各有其應盡的責任。也唯有盡了責任之後,才有做人的意義與價值,才能建立人格,維持人性的尊嚴。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否和諧,全在乎於組織世界最基層的人們,是否能夠負起做人的責任而定。所以身為佛弟子,不但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家庭、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全人類負責。而身為出家人,除了負起做人的責任外,還要負起出家人應有的責任,可謂任重道遠。現分述如下:


 


(一)對個人之責任——嚴持五戒、提升自己


 


人是萬物之靈,頭腦靈活,思想敏捷,而且有進取的雄心,有學習的精神。所以人應該珍惜自己,愛護自己,切勿浪費此生。


 


戒有多種,但無論出家、在家的佛弟子,密乘、大乘或小乘的修行人,皆以五戒為根本,可見五戒對修行學佛人的重要性。


 


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不殺生」:是仁慈愛物,不殺害任何有生命的動物。當知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我們愛護自己生命,豈可以任意殺害其他生命!


 


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有人利用宗教名義,強逼無知教徒殘殺異己的同胞,使自己失去做人的資格。


 


「不偷盜」:即是重義輕利,不貪非份之財,不謀非份之利,不利用職位令人饋贈,做到正其誼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以建立完美人格。


 


可惜在此物質極端文明的世紀,人每為滿足自己的私慾與佔有,不惜欺騙奸詐,致使社會禍患日益增、罪惡日益盛。


 


「不邪淫」:即是尚節守禮,亦能尊重他人名節。潔身自愛,不邪思,不亂倫。


 


可惜目前社會,色情氾濫,非禮、強姦、亂倫邪行,時有所聞;未婚媽媽,無父孤兒,舉目皆然。此皆因人心不正、邪淫墮落所致。


 


「不妄語」:即是據理實說,不歪曲事實,不花言巧語,不挑撥離間,不惡口謾罵,不妒害讒謗,以維護彼此權益,以保持人格尊嚴。


 


可惜世人每因利慾薰心,口出狂言,或妄言虛誇,或挑撥離間,破壞人際正常關係,障礙社會正常發展,製造人間糾紛,增加社會不安。


 


「不飲酒」:即是提高理智,不吸食麻醉刺激的毒品,保持頭腦清醒,維持正常作業,不致醉酒闖禍,導致身敗名裂;不致借酒行兇,姦淫邪盜;不致醉酒駕駛,導致意外;不致損害健康,喪身失命。


 


綜上可知,殺、盜、淫、妄、酒,都是罪惡的媒介;五戒直接可以規範每個人的身心,改善自己,提升自己。佛弟子推廣五戒,間接可以杜絕社會罪惡,淨化人間。


 


(二)對家庭之責任——行八正道、自利利他


 


家庭,是人生責任的開始,亦是組織社會的骨幹。社會是否健康,全視乎組織社會的骨幹是否健全而定。所以夫婦,是人倫的開始,應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信賴,甘苦與共,分擔家庭責任,專心教育子女,以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職責。


 


現代人隨著觀念之改變,年輕人喜歡過二人世界,既不願照顧父母,也不願意培育下一代。人畢竟是自私的,曾幾何時,親如夫婦,每因意見爭執,或因利害衝突,翻面無情,導致婚姻觸礁、家庭破碎、子女前途被毀棄、社會秩序被破壞。


 


目前世界各地,單親家庭愈來愈多,問題兒童大量生產,此皆因人太自私,不肯負責任之過。


 


當 知家庭是否和諧,夫婦雙方都有責任,必須互愛互助,和衷共濟。特別是在家佛弟子,更要負起佛化家庭的責任,以佛教的八正道作為家庭共同遵守的德目,使自己 與家人,都見解正確(正見),思想純正(正思維),言行合理(正語),從事正當職業(正業),爭取合理利潤,過正常合理的生活(正命),時刻提起正念,淨 化身心(正念),修習禪定,集中精力(正定),同時以八正道來培養下一代的德性,思想純正,行為端正,無不良嗜好。所以佛弟子學習八正道,自行化他,不但 是對家庭負責,同時對社會亦有貢獻。


 


(三)對社會之責任——實行佈施、福利群眾


 


社會是大家庭,人類是社會之一份子;唯有社會安定繁榮,我們才有幸福可言。否則,社會動亂不安,人必憂心徬徨。所以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絕對有責任安定社會、造福社會以及服務社會。我們誠應以感恩圖報之心,來回饋社會。


 


特別是佛弟子,更要盡個人的智能與力量來安定社會、服務群眾。不管是慈善福利,或是文化教育事業,皆應參與,貢獻自己一份力量;或弘揚佛法,給予市民提供精神食糧。佛弟子應以“不為一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而自勉,為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職責而努力!


 


(四)對世界之責任——推廣慈悲、促進和平


 


不少人欠缺慈悲,不肯互相包容、尊重,反而互相侵犯,人為的災害層出不窮,所造成的傷害未能引起人間的同情與警惕,反而刺激野心家發明先進之武器;人間失去溫暖與和諧,社會失去關懷與照顧。


 


基於人心的貪瞋,造成種種災害的禍患,使人的四周充滿危機,使人的生命財產毫無保障;由於共業所感,水災、火災、風災、交通意外、地震傷亡,以及人為殺害,頻繁降臨人間,真是多災多難!


 


在佛教觀點:“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則“正本清源”,就應該提倡慈悲,擴展人的愛心,轉移人的貪瞋癡,成為不貪、不瞋、不癡的善根。則善因善果,自可化解天地戾氣,達至心靈上之和諧,社會間之和平!


 


何謂慈悲?慈悲,是人性的摯愛;慈悲,是人類至極的和諧。 《法華經》說:“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是。”至於慈悲的內容,不外是拔苦與樂。故《大智度論》雲:“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凡能互愛互助,解除對方痛苦,給予對方快樂,就是慈悲。


 


(五)對佛教之責任——弘揚佛法、續佛慧命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同樣,“佛教興衰,四眾有責”。身為佛弟子,除了研究佛法、如法修持外,還要負起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職責。但弘揚佛法的先決條件,必須理解佛法,正知正見。


 


先 多聞佛法,思惟理解佛法,進而修學佛法,行菩薩道。弘揚佛法,以多聞為先,以法供養為最。不求多聞而弘法,難免曲解佛經,自誤誤人。但求多聞,不肯弘法, 則有失佛弟子之職責。能勤求多聞,深入理解佛教經典,進而如法修行,在解行並進中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以盡佛弟子對佛教應盡之責任。


 


結語


 


心 存慈悲,處世做事能情理兼顧,一定達致和諧效果。若內心充滿仇恨敵對,必令人生舞臺如戰場,悲劇會不斷上演。如果人皆學佛陀的慈悲,以理智領導情感,以情 感輔助理智;當理智偏低,情感衝動時,運用智慧克制自己;當理智偏高,冷酷無情時,運用慈悲激發愛心,愛人如己;使理智與情感平衡發展,智慧與慈悲統一而 又融和,自然消解因人心貪瞋癡所造成的世界危機,使人與人之間化敵為友,和諧共處。國與國之間,能互相尊重,就能和平共存,達致世界和諧。


 


所 以關懷社會,推展福利,救災濟貧,是慈悲;關懷別人生活,給予金錢援助、物質救濟,解除他人生活困苦,使人生活安定,是慈悲;關懷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維持 社會治安,使人安居樂業,也是慈悲。若能弘揚佛法,使人知因識果,止惡向善,增長智能,拔人苦惱,更是慈悲。若能更進一步,運用無緣大慈,興同體大悲,不 分冤親,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人畜,平等拔苦與樂,不但拔人生活困苦,還拔除人煩惱生死痛苦。


 


無論是為了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和諧,還是為世界和平,都應實踐佛教的慈悲心,給人間帶來溫暖,給全世界人類帶來和平。這是我們佛弟子的職責,也是我們對世界人類應負的責任,也是佛教對社會所盡的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傳論 的頭像
    傳論

    慈悲心的部落格

    傳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