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彌陀願王大願核心(念佛人必看)












彌陀願王大願核心(善導大師獨尊之五真實願)


黃念祖老居士1989年講於北京「廣化寺」佛七道場)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玄奘大師更把難信上頭加一個極字,這是一個「極難信法」。我們很多人輕視淨土宗,實際上雖然人人都知道阿彌陀佛,人人也會念;然而能了解淨土宗真正的意思,那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徹底明白。《無量壽經》是淨土的第一部經,所以十分重要。善導大師有兩句極重要的開示:「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就只是為了一件事情:唯獨要說「彌陀本願海」就是要說阿彌陀佛本來的誓願大海。佛菩薩都是大願,但是我們天天唱讚「彌陀大願王」,因為阿彌陀佛大願是一切大願中的王。


    所以善導大師所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是真誠從大光明藏中流出的實語,古說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蓮池大師說善導大師縱然不是彌陀,也是觀 音勢至文殊普賢同等人物。善導大師在淨土宗非常重要,大師在長安的時候,長安城中幾乎沒有一個人不念佛,弘化的力量就這麼大。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五時說 法,廣演八教,教外還有單傳之心法。一代時教,浩若煙海,怎麼善導大師說世尊是「唯說彌陀本願海」呢?這確是超越眾生情見之說,現在參證日本淨宗名著《無 量壽經‧甄解》,可以幫助我們接受善導大師的無上開示。


    《甄解》認為一般經論若與《華嚴》相比,那麼《華嚴》是實教,其它是權教。若《華嚴》與《無量壽經》相比,那麼《無量壽經》是實,《華嚴》是權。若《無量 壽經》與四十八願相比,那麼四十八願是實,餘處是權。由此可見只有四十八願,彌陀本願之海,才是世尊唯獨要說的唯一真實之法。《甄解》接著講,四十八願若 與善導大師所尊的其中五願相比,則五願是真,若十念必生願與其它四願相比,那麼只有第十八願是最真實之法。《甄解》所說可從《彌陀要解》得到證明,《要解》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證明善導大師這兩句無上開示。


    所以我們根據善導大師指導,要學習彌陀本願海,要學善導大師的這十八願裡頭所選的五真實願。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中心,也就是整個佛教的真實核心。這五願就是:定成正覺, 「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十方稱名」,和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第十八願正是真實中的真實,核心當中的核心;凡具信願者念十句彌陀名號,必得往生。 稱名功德超情離見。正如《要解》所示:「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故功德不可思議。


(善導大師時代,《大經》尚無善本,大師弘經以魏譯為主兼採餘譯,現先師夏蓮老會本,已被公認為本經善本,所以文中專採會本經文,至於魏譯之五願則與會本對照如附錄。)


(一)定成正覺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夏會本·第十二願》


    古德說:「四十八願,全顯法身。」又說:「一一誓願為眾生故。」現合起來說,就是彌陀每一條願文,都是為眾生究竟成佛。徹底體現彌陀的大智大悲大願。顯法身是大智,因人人本有法身,所以可以救度成佛。一心救度,願願為眾生是大悲。徹底求度普遍救度是大願,所以彌陀號為大願之王。這一條願文就是願求:凡往生極樂之人,無論過去劫中有無深重宿業,一律都絕對成佛。


    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必成正覺就是決定成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覺悟。人人都有本覺,但是現在大家在迷,就不覺了。在這不覺之中 忽然起了一念要趨向覺悟,這是始覺。始覺若跟本覺相合,就最後達到究竟覺了。這是三覺。本覺、始覺、究竟覺。這三個都圓滿就成佛。願名「定成正覺」。就是 說凡是往生的人決定全部都成佛。


    至於願文:「我作佛時」。這個「我」就是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因地發願的自稱,就是法藏比丘的自稱。法藏比丘發誓願說,在我成佛的時候「所有眾生,生我國者」。不管是什麼眾生,所有一切,不但是人可以往生,鬼也可以往生,畜牲也可以往生,這些眾生都能往生成佛。這就是淨土宗特殊之處。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一定都成佛。都可以不離極樂國土就成佛。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自然「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只 要是生到極樂世界,自然就沒有分別,身意諸根,自然寂靜,決定成無上正等正覺,證大涅槃。現在有很多人也肯為眾生辦個工廠,給眾生找個工作,或興辦種種慈 善事業,但這都是不徹底的,暫時的救度,不能給眾生徹底、永久的利益!將來他又墮落了,又是在地獄中火山、刀山裏頭過日子。只有真正徹底覺悟,這才是徹底 的度脫。


    至於什麼是分別?又如何遠離分別?分別,我們常說你這個人分別心太重了。我們要去分別它,這個對與不對、好壞、善惡、邪正、喜歡不喜歡等等,都叫分別。這 種分別有真實意義嗎?究實而論毫無意義,只是虛妄。本來一切是本無分別的,可是偏要去分別,所以叫虛妄分別;所有我們的一切分別心皆是虛妄。一切分別之 相,皆因虛妄之心。所以要斷分別惑,要斷這個惑,就依靠無分別智。所以《維摩詰經》講不二法門,一切都沒有兩樣。入不二法門,這個不二法門,沒有對立、沒 有矛盾,所以願文中「遠離分別」。就是說往生後自然捨除虛妄的分別,了達「真如即萬法, 萬法即真如」。


    「諸根寂靜」。 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寂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患難叫做靜。眾生終日在危難苦惱之中,八苦交煎,憂患無盡,徹底消除所有的苦患叫做靜。沒有煩惱、 沒有苦患稱為寂靜,這是淺說。深說,寂靜就是涅槃的本體,或者叫做理體。沒有煩惱,沒有苦患,安然如如而不妄動,往生到極樂的人都是如此;所以受用種種大 乘法樂。由於寂靜是涅槃的本體,所以就「決定成等正覺」(即無上正等正覺)。「證大涅槃」, 大涅槃也是佛果的名稱;翻成圓寂,圓寂兩字的含義很深。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叫做圓。這就一切德無不具備了。妙絕相累,體窮真性叫做寂。一些事相不能有累 於你了,而能窮究本體契合真性了。簡說就是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曰寂。圓寂就是大涅槃的涵義。大涅槃不同於小乘涅槃。不同之處:大乘涅槃,涅槃三德,法 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佛證到涅槃,三德圓滿,阿羅漢只有解脫德。大乘涅槃具「常樂我淨」。阿羅漢只有常樂淨,不認識這個妙明真心的真我。佛是具足一切 身、一切智,現無量身智,度脫眾生。阿羅漢涅槃是灰身滅智,所以小乘和大乘兩種涅槃不一樣。


    這條願文是凡往生極樂國者決定成佛,證大涅槃。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為所有眾生都生到極樂,他只是念念為眾生,為大家成佛!要把大家都接到極樂世界,讓大家成佛。


(二)光明無量願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夏會本·第十三·光明無量願》


    「光明無量」是第十三願,底下還有「觸光安樂」願:「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顯出阿彌陀佛這些誓願都是為眾生。日本的望西師說得很好。「普照十方」。 十方者,東西南北加上四個角就是八方,再加上和下,稱為十方;十方就是一切處,佛光普照十方一切地方。日本的望西師解釋說,虛空是無邊的。十方無邊,十方 的國土也無邊,所以眾生也無邊。佛菩薩的大悲心也就無邊了。因為大悲心無邊,也就要光明無邊。因為光明可以為眾生作佛事。光明無邊,所以攝取眾生的利益也 就無邊。扼要來說:為了利益無邊,所以光明無邊。利益是給眾生的利益。佛為什麼要無量光?是要給眾生無量的利益。所以我們常說:佛教徒應是利他,不是老考 慮自己;有的佛教徒只想徹頭徹尾的為個人打算。曇鸞大師說:這種為個人打算的人,是不能往生的。往生極樂都是發大乘心的人。


    佛光「絕勝諸佛」, 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絕對勝過一切佛,大經裏講了諸佛的光明不同,是因為他發願時各人發了不同的願,成佛的時候實現他的願,於是光明就不同了。阿彌陀在發願的 時候,最初的出發點就要勝過諸佛國土。因彌陀有絕勝諸佛國土之願,所以成佛後「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下願中還提到遇著光的 人「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在《無量壽經》後頭說:「遇斯光者,垢滅善生。」這些煩惱垢汙就消滅了,善念就生出來了。而且就是在三途極苦的地方 「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眾生在三途極苦之處,地獄之中,如果見到這個光明,當時受罪的情形馬上就停止了,而且命終之後,可以往生極樂世 界。為什麼要無量光,光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妙用,可是我們現在遇沒遇呀?不能說我沒有看見就說佛光沒有照到,不能這麼理解,你肉眼雖然沒有見,焉知你沒有接 到佛光?我覺得我們都是在佛光攝受之中,你不能察覺。佛的光明就在這兒,就遍照我們身心。你所不能感覺者,就是你沒有調得相契。彌陀大願光明無量,普照十 方,攝受一切眾生,給予安樂,令生極樂,佛光無量,利生之益無量。


(三)壽命無量願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夏會本·第十五·壽命無量願;第十六·聲聞無數願》


    「壽命無量」願:「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此是夏會本之願文,至於魏譯則分為佛壽命無量與國中天人壽命無量兩願,會本則 攝二而為一,善導大師五真實願,則專攝佛壽無量願。前為無量光,此為無量壽,日本名著《甄解》認為這兩願是「真實報身之德」,「方便法身大悲之本」(這句 話的意思是:從法身所流現的大悲與智慧方便的根本)。接著《甄解》就說明以上兩句話,它說:「蓋無量壽則豎窮三際,佛身常住,眾生有依(佛的壽命無量,在 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之中,沒有窮盡,所以佛身可以常住世間,給眾生作依靠)。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德用遍周攝化無盡(光明無量所以遍滿十方虛空,隨光普施佛的 功德與妙用,攝化眾生,沒有窮盡)。故為大悲方便之本,報身之宏德也。故知願中自誓光壽無量,實為一切眾生悉皆光壽無量。」


    所以日本有位澄憲法師說:「佛壽命無量,這是化道的至德。眾生可以常蒙庇佑有所依歸。」又說:「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也。」你得到往生,一切都好。壽 命如果有量,就有一天要死!所以日本大德望西說:「極樂世界諸樂根本只在此願。」──壽命無量。極樂世界往生很容易,中間沒有退轉,壽命無量決定成佛。大 家要知道這是彌陀大願給我們的恩德。我們一直不成就,不是永不發心,甚至也發過很勇猛的心,但是往往一遇退緣就懈怠了,進進退退,所以進一退九。極樂世界 之殊勝,一個是不退,再一個是壽命無量。你想一個人老進步而且老活著,你不成佛成什麼?你不成佛不可能!所以阿彌陀佛稱為大願之王。所以善導大師說:「釋 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我常說你們修什麼都可以,我從來不勸人放棄他所修的本門,另換一個。但是我常勸:不管你修什麼,你要求生極樂世界,拿你 的功德回向往生。如果不願入彌陀大願之海,要在這一生中出生死,我就可以說一句很大膽的話:絕無希望。


(四)諸佛稱嘆願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夏會本·第十七·諸佛稱嘆願》


    十方世界一切佛之中,諸佛不共同稱歎我的名字,說我的功德,說我的國土好;不能作到這樣,我不取正覺。所以這個願我們要很好的體會,決不是凡夫的思想,這 一點必須知道。阿彌陀佛這個心,是個利他的心。跟第十八願連起來,我們現在說,我們今天能夠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全因彌陀所發「諸佛稱歎」這個願。阿羅 漢不知道他方的佛的名字。極樂世界距我們十萬億佛土,多少萬億個光年,那麼遠的事情,眾生怎麼能知道,而我們都知道。這個事情不知大家想過沒有,誰都知道 阿彌陀佛,不管你信不信,不管男男女女,誰都知道有阿彌陀佛。咱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有幾個人知道?這不是偶然之事,這是由於彌陀的本願。「諸佛稱歎」, 所以十方聞名。十方聞名,所以十方的眾生求往生。你看,《阿彌陀經》各方佛都吐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受如是法門,求生淨 土。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也一樣,也吐廣長舌相,遍覆我們這個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告訴我們。因此我們才能聞阿彌陀佛的名字。所以淨 土法門是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讚。《阿彌陀經》翻成六方佛,玄奘大師翻譯的就是十方佛。《無量壽經》也是十方佛稱讚。過去稱讚,現在也正在稱讚阿彌陀 佛極樂世界,勸大家往生。


    至於《魏譯》中願文是:「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日本《會疏》說:諸佛讚歎,稱我名者,包括三個意思。


    (一)是十方的佛都稱揚讚歎阿彌陀這個名號。


    (二)諸佛也稱讚一切念佛的人。所以十方佛也稱讚我們說,娑婆世界有這麼多眾生,大家在念佛,或在家中或在寺中,或單修或共修,在那念阿彌陀佛。所以凡是念佛的,也都在十方諸佛稱讚之列。


    (三)十方佛也都稱讚他自己,因為十方的佛也稱念阿彌陀佛的名 號,都由念佛三昧而成佛。


(五)十念必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夏會本·第十八·十念必生願》


    四十八願中唯此五願推為真實,在此五願中又以此第十八願最為真實。可見此願實為真實當中的真實,核心裏面的核心,實是兩土導師的心髓,乃無上大悲心的具體 顯現,無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首先要理解什麼是「至心」。在《觀經》第十六觀教令眾生稱念彌陀聖號,經文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兩經都 是指出「至心」。可見重要。「至心」就是至誠的心。《金光明經》註解:「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云至心。」徹到了心的本源,究竟了心的實際,這叫做至心, 至誠的心。到底怎麼叫至誠之心?羅什大師的譬喻最好:有人在野地裏,忽然間碰到強盜了,冤家債主,仇人相遇,他們就拿著弓箭刀槍追趕索命。這個人趕緊逃 跑,若被追上就沒命了,一想不好,前面有一條河,我到河邊上,我是脫衣服過河,我還是就這麼過!我要是穿著衣裳游泳不便,我不好過!要是脫了衣裳,費時 間!他們抓住怎麼辦?這個時候心中所想只是怎麼過河!這時還會想:我銀行存款怎麼辦?家裏還有什麼事要吩咐?全沒有了。就是怎麼過河!心裏沒想任何其他的 念頭,這就叫「至心」;這我們容易體會。你聽到佛的名字,你就這樣一條心的信受歡喜,就是「至心信樂」。你念佛就是這樣一條心,一個心眼兒的這樣念,就是 「至心」念佛。


    願文中「至心信樂」, 信是信心,樂是歡喜,表示願意。所以這兩字顯示了信願很重要。有的人光重視持名,不重視信願,這是非常不夠的。截流大師講正信、《彌陀要解》講六信、《無 量壽經》講發菩提心,那就更深入一步了。所以肯用功是很不錯了,但可惜還不圓滿。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截流大師勸發正信文中發揮得十分深刻,若無正 信,雖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來生富貴,就造業,這生造業,下一世便入地獄,這叫做結三世冤。所以我們不但信事上的報佛與化佛,還應信理體的法身佛,不但 信極樂的他佛,還應信自心是佛的自佛,相信以信願持名之因,決定得往生之果。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 因為作的善事,他可以又生長枝葉,結出果實,而且牢固不能拔,所以稱為善根。所有我這一切的六度萬行種種善根,我都是一念一念的,一心一心的用純正相繼的 心念來回向,就是「心心回向」。回是回轉,向是趨向;也就是回轉自己的一切功德都使之趨向於自己的誓願。《往生論注》說得很好,「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給 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大家常念:「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話要是至心念去,就有無量功德。因為:把你的功 德,施給無量眾生,同生極樂國,不是只為自己,這個心是可以往生的。


    「願生我國」明 白指出了三資糧中的願字,在「至心信樂」已暗指,這句是明指。信樂明指了信,現再明指願字。所以說第十八願是大願核心,因它明指了淨土法門信願持名的綱 宗,具足信願,但有十念就可往生。這是兩土導師剖露心肝的精髓。《彌陀要解》代佛傳語,「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說明了, 能不能往生,只決定於你有沒有信願,若有深信切願,決定往生。往生後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決定的。《要解》接著說:「若無信願,縱然念得如銅牆鐵壁,風吹 不入,雨打不濕,也無往生之理。盼學淨之士,深留意焉。」


    「乃至十念」。 你這念佛,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念。你多念當然更好。到臨終有十念相繼就可以往生。《寶王論》裏說:臨終有一念都能往生。所以持名往生稱為易行之 法,其餘的修行都是難行之法。唯有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其餘是豎出三界。「至心信樂,十念往生」就是體現這易行道。為什麼要易行?彌陀的大願!你說我要救 眾生叫你解脫而是一個很難的方法,誰都辦不到的。念佛就是三資糧中的「行」,有人會問為什麼臨終十念甚至一念,這樣微小的「行」,就能取得往生淨土證不退 轉的殊勝妙果呢?這就是持名法門無上殊勝不可思議之處。也就是彌陀為什麼尊稱為大願王之處;也就是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之 處;也就是第十八願成為五真實願,四十八願為一代聖教的核心之處。這願之名為「十念必生」。必是決定之義。這就因為這句名號是彌陀歷劫以來無量無邊萬德所形成。名由德成,所以名具萬德,名即萬德。眾生持名,彌陀萬德全入眾生介爾心中,由於彌陀萬德,莊嚴了念佛人的自心,於是自心頓具彌陀的萬德。拙著《大經解》云:「名號即實德。」正是此義。故云:「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極圓極頓不容疑議。《彌陀要解》:「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足證持名妙法,是方便中的方便,究竟中的究竟,但當老實念去。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經》是五逆可以往生,但五逆再加上誹謗正法就不能往生了。這裏多了一個罪名,有人又設問:另外有一個人,他不是五逆,單是謗法,能不能生?古德回答:這個人生不了。五逆十惡他不謗正法能生。這人謗正法,不五逆十惡不能生,為什麼?謗法的罪重於五逆十惡,很多人不知道。有 的人就喜歡隨便說說,他以為他很高興,很滿意,隨便說,他不知道他是造了一個極大的業!隨便批評,隨便說!這都是做了於法不利的事情,原因就在這兒。為什 麼他五逆十惡?他敢於做這樣的壞事?就是他不明佛法,他要真信了佛法,知道有因果,有報應,天天念《地藏經》,真相信了,他敢殺父殺母嗎?就因為不明白佛 法,所以不相信因果,不殺白不殺,不貪污白不貪污。他就這個思想。他做壞事就因為他不明正法。可見正法重要。你誹謗了正法,那就有很多人會變成五逆十惡 了。所以罪很重。另一方面是許多人想解脫,求覺悟,尋求正法才能出煩惱生死的苦海,登清淨解脫的覺岸。這須正法來做舟船,可是有人把船破壞了,或者無船可 渡,或者中途漏水沉沒,斷人慧命,沒有罪比這個更重了。對於如來傳給大家的妙法,如果有人加以誹謗,必須痛自懺悔。也有的是無意的,由於自己理解的不夠, 任意發揮,於是「離經一字便同魔說」。


    善導大師選出上述五願為彌陀願海的核心,真是頂門具金剛正眼,剖露了兩土導師的心髓。定成正覺願。這是彌陀願海之本。導師唯一的心願:就是願一切眾生,頓 歇狂心,朗然覺醒,恢復本有的覺位,也就是成佛。一切法不離因緣,所度眾生從有緣往生極樂國土的開始,所以本願指出「生我國者,……證大涅槃」。


    於是引出無量光壽兩願。普度眾生,唯靠佛陀。生極樂者,賴佛教化,芸芸眾生,賴佛攝受,生死流中,賴佛慈航。但未來不可窮盡,賴佛救度的眾生也不可窮盡, 所以彌陀的壽命不能窮盡。未來時間無量,眾生無量,所以佛壽無量。佛放妙光攝受眾生,加持眾生,十方虛空不可限量,其中眾生無有限量,大悲不舍眾生故,所 以彌陀光明無量。無量光、無量壽只因真純一念利生之心,自然流現了。古德說:彌陀無量光壽,只為一切眾生同臻無量光壽。確是如此。


    願文中「生我國者」這 就指出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國土(簡稱極樂淨土)。要依止彌陀成佛的人,須先往生淨土。於是四十八願所莊嚴成就的國土,種種清淨光明,種種美妙安樂,種種賞心 快意,種種演唱法音,受用種種大乘法樂,沒有退緣,一切增上,所有國中人民也都壽命無量決定成佛。極樂國土這樣殊勝,怎麼才能去呢?這就成為全部大願的關 鍵。關鍵是什麼呢?這就是「十念必生」願。但當深具信願,只要念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決定往生。這是人人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全部大願一齊都活了。這是大願 之心,聖教的眼。如果沒有這條易行之願,其餘之願,再廣大,再殊勝,也都是虛願,甚至是狂願。眾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徒增惆帳。


    所以《大毗盧遮那成佛經》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所以果覺的究竟處只在徹底救度眾生的「方便」。如能給予眾生以究竟(徹底)方便的辦 法,使他們得度,這才是究竟的成就。現在持名念佛往生極樂的法門,橫出三界,成為一切法門中的易行道。這就是究竟的方便。


    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為了普作饒益,所以再加一條「諸佛稱歎」願。十方如來各放廣長舌相,宣說彌陀世尊極樂國土種種功德,勸令眾生求生淨土。於是十方眾生 才能聞名得度,同生西方淨土。我們身在娑婆,與極樂相距十萬億佛土,我們能聞彌陀名號,能求生淨土,正是由此「諸佛稱歎」願之力,所以釋迦導師「唯說彌陀 本願海」。


    善導大師選以上五願為真實願。「真實」二字恰與《大乘無量壽經》三真實(真實之際、住真實慧、真實之利)不謀而合。「定成正覺」願,正由眾生個個本來是佛,歇即菩提,定成本覺,此願所開示者,「真實之際」也。


    以無量光壽攝取教化眾生,以種種殊勝方便,增益極樂國人善根,永離退轉,唯是增上,皆由於彌陀「真實之慧」。


    「十念必生」願正顯「真實之利」。具縛凡夫,但能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乃至僅有十念,就可往生極樂國土,永離惡趣,證三不退,位齊一生補處菩薩,決定成佛。所得利益,超勝一切,故為無上殊勝究竟真實之利。乃真實究竟的方便,故此願為真實中的真實。


文末敬申一偈,普祝


願解如來真實意        願得彌陀真實利


普願早生真實慧        速證究竟真實際


                                                          


附錄:五願原文


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魏譯·第十一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夏會本·第十二·定成正覺願》


二、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魏譯·第十二願》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夏會本·第十三·光明無量願》


三、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魏譯·第十三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魏譯·第十五願》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夏會本·第十五·壽命無量願;第十六·聲聞無數願》


四、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魏譯·第十七願》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夏會本·第十七·諸佛稱嘆願》


五、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魏譯·第十八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夏會本·第十八·十念必生願》


引用: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sd/an/an_5.htm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傳論 的頭像
    傳論

    慈悲心的部落格

    傳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