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果七支  (慈成加參仁波切)


 


因果七支法中,有六個因和一個果,即由“知母、念恩、報恩、慈愛、大悲、增上意樂”這六個因産生“發菩提心”這個果。


 


第一個因是“知母”:


 


即瞭解到一切有情衆生都曾經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親。


 


導 師佛陀告訴我們:由於輪回沒有起始,所以,我們必然已經經歷過無數的前世,每一世我們都有一個身體,有一個身體就有一對父母。可以說,沒有一個地方我們不 曾在那兒出生過,也沒有一個生命不曾做過我們的父母,事實上每一個生命在無始的輪回轉世中都曾經無數次地做過我們父母。


 


第二個因是“念恩”:


 


即感念有情衆生對我們的深恩厚德。


 


爲了啓發我們的感恩之心,我們可以回憶自己一生中最被關愛的美好時光,回憶那種被無私關愛的溫暖,回憶那個爲了愛我們而付出許多艱辛努力的人,比如母親、父親或者祖父母……


 


以 今生的母親爲例,仔細想想母親爲了愛護我們所做出的種種艱辛的努力:母親在養育我的過程中,也許談不上是百般疼愛,但她卻是全心全意照顧我的。未出生的時 候,我的身體是由母親的血肉和食物的精華而滋養的;我的身體是由母親忍受種種病痛和羞慚的苦痛而出生的;我一個人兩手空空來到這個人間,母親她捨棄自己今 生後世的快樂,不顧一切撫養我長大成人;母親她總是把最好吃的食物留給我而自己捨不得吃,她自己省吃儉用卻給我買好玩的讓我開心,我生病時母親急得恨不得 替我忍受病苦;我從不懂人事,什麽也不會開始,母親教我學會很多事情,把我從不如人處提升到與人平等;爲了讓我未來的生活過得更好,母親她費盡心機替我籌 劃、爲我安排;只要是母親認爲對我有好處的事情她都會想方設法爲我去做;只要我好母親她就開心,只要我不好母親她就傷心;尤其回憶起母親爲了我所付出的最 讓我記憶深刻的往事,至今想起來還是感動不已,令我終生難忘……母親她從前的年輕美貌在養育我的辛苦操勞中漸漸變得衰弱多病,可是她從來也不計較。


 


每 當我們到不同的地方,見到不同的人時,不由地想到:眼前這個人,雖然我們現在都記不起來了,可是事實上,在過去的許多世中他(她)真的是做過我的父母,也 像今世的母親一樣養育我、慈愛我,爲我付出過數不清的辛勞和艱苦,她曾經給我的愛就像現在她對今世的兒女的愛一樣無私無求、無怨無悔的啊!


 


第三個因是“報恩”:


 


即希望能回報有情衆生對我們的深恩厚德。


 


知 恩報恩是人類乃至動物的一種潛在的善好品質,即使是一個品質最惡劣的孩子、最兇殘的小動物也會對有恩的父母生起刹那的感恩、報恩之念。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容 易得到周圍的人的信賴和愛戴,如果有人恩將仇報,世俗的觀念就會認爲這個人忘恩負義、品德敗壞,衆人都會悄悄遠離。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啓發和培養這種潛在的 品質,常常提醒自己:一切如母有情對我有如此的深恩厚德,希望我有能力回報他們的大恩大德。通過不斷的啓發,這種潛在的品質自然會不斷增長擴大。


 


第四個因是“慈愛”:


 


即對一切如母有情生起平等真誠的愛心。


 


慈 愛衆生就是對衆生恩德的一種回報。佛法中所說的“慈愛”是一種無緣的大慈,是一種廣大的心境,而不是世俗所指的對自己親友的親密執著。因爲世俗的親密執著 帶有強烈的“愛我執”,它是基於對自我的強烈貪愛,進而對與自己有關聯的人生起貪愛。我們常常想“他(她)是我的親人,我應該幫助他(她),好好照應他 (她)。”這種慈愛是自私的,心量不夠寬大的。


 


第五個因是“大悲”:


 


即廣大難忍的悲憫心。


 


我們從自身的痛苦、無助和渴望擺脫痛苦的欲求,可以想像得到輪回中所有的生命和我們一樣都在受苦,都很無助,都非常渴望擺脫痛苦。衆生由於不懂得因果的取捨和解脫的方法,也沒有人教導他們,只能毫無自主地在輪回中隨業漂流,真是非常可憐啊!


 


無 論是品質多麽惡劣的人都有慈悲的一面,當他們看到自己的親人受苦時都會自然地流露出慈愛和悲憫。即使是最兇殘的動物對待自己的幼子時也會表現出溫情。如果 我們能不斷地啓發這種善好的品質,逐步改善狹隘、冷漠、嗔恨、嫉妒等負面情緒,內心的慈悲就會不斷增長。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最後,無論面對怎樣的衆生,真 誠的慈愛和悲憫就會自然地流露。


 


第六個因:“增上意樂”:


 


即強烈的解救衆生的責任感。


 


雖 然每個衆生都渴望離苦得樂,可是沒有人告訴他們離苦得樂的方法,他們想得到的與他們所做的總是背道而馳。每個衆生在輪回中都曾像今生的父母一樣對我們深恩 無比,我們做孩子的不去幫助他們,他們還能依靠誰呢?幫助這些如母衆生得到快樂及快樂因,遠離痛苦及痛苦因是做孩子的責任。當我們越是深刻地體會到衆生的 痛苦以及衆生對自己的恩德時,我們對衆生的慈悲就會越深廣,也越容易生起解救衆生的責任感。有了這種強烈的責任感,我們自然會由衷地希望盡己所能地幫助衆 生、利益衆生。


 


以上六個成熟的因,形成最後的第七果就是“發菩提心”。


 


當 我們生起解救衆生的責任感時,就會去想辦法達成解救衆生的目的。讓衆生今生後世不受痛苦的方法只有兩個:一個是讓衆生懂得因果的取捨,斷惡行善,這樣能使 他們的人天福報不斷增長,後世不再下墮。另一個就是讓衆生證悟空性的智慧,徹底斷除“人我執”和“法我執”,清淨一切煩惱習氣,這樣能使他們永斷輪回痛 苦,而這才是最究竟的辦法。所以,爲了解救衆生,讓他們究竟離苦得樂,我們必須圓滿證悟空性的智慧,成就圓滿的正覺,這個“爲利衆生願成佛(圓滿的正覺就 是佛的境界)”的發心就叫發菩提心。


 


剛 開始要對一切衆生生起慈悲心是很困難的。所以,先個別地觀修,再將觀修的對像擴大到一切有情衆生是很重要的。否則“一切有情衆生”的觀念會很模糊,慈悲心 不會十分強烈而穩固,遇到個別人時,我們會懷疑自己是否真正希望他快樂。然而,如果循序漸進地觀修,先從最容易的修法對象入手,逐漸擴大到最困難的修法對 象,這樣對他人的慈悲心會變得非常容易,到最後變成無論在任何情境下慈悲心都能自然流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傳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